山 风
据本报报道,市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应用“菜稻轮作”模式,今年3月份西蓝花收获后,合作社开始种植水稻,今年新增早稻种植面积900多亩。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鼓励蔬菜种植户进行“菜稻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四个镇的“菜稻轮作”模式应用面积超过1万亩,土地空闲期减少了,农民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菜稻轮作”是我市新型农作制度的一项成功实践。实际上,当前我市农业生产还有不少潜力可挖。如市鼎绿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开展了“稻田生态综合养殖技术研究”“循环型稻渔规模化安全高效产出关键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百亩稻鳖连片种养区中华鳖安全高效养成关键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推广”等“水稻+”项目,荣获华东地区农业技术创新金奖,亩增收入1万元以上;马渚镇开元村在水稻田养小龙虾,用原本废弃的秸秆为小龙虾提供生长环境及营养,第二年成虾销售后,再排水种稻,利用龙虾粪便肥田,有效减少化肥使用,每亩稻田年可增收4000元至5000元……
推广新型农作模式,搞好示范是关键。相关部门要总结集成一批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典型模式,以规模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为重点,积极开展示范点建设,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推广新型农作模式,技术攻关是重点。为突破技术推广瓶颈,科技、农技、种子种苗等部门要整合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组建水稻、蔬菜瓜果等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积极探索“菜稻轮作、稻虾轮作、稻鳅共养、稻鳖共生”等高效循环种养新技术。
推广新型农作模式,政策扶持很重要。如我市对“菜稻轮作”农户购买早稻种子给予全额补助,并给予一次性土地整治补贴,将“稻田生态综合养殖技术研究”列入专项资金项目……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推广新型农作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编辑:夏丽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