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新闻网讯 “拔管后你感觉怎么样?向省里的专家打个招呼,说说你现在的情况吧,专家都能看到。”近日,市人民医院EICU主任汪正权和ICU主任沈婷穿戴着AR设备,通过我市设置在该院的“云急救”中心终端,将ICU和EICU收治的三名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和处置措施等情况,通过5G网络、以实时视频的方式,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卢中秋进行远程汇报。
与此同时,卢教授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患者向他打招呼的画面。“病人现在看上去好多了,恢复的速度比我预想的还要快,你们的治疗方案非常完善,药物和治疗措施都很规范,今天复查头部、胸部CT,情况稳定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接受治疗。”很快,卢教授的指导意见就清晰地传到了现场医生端及“云急救”中心终端。
“这样会诊让我身临其境,效果堪比现场会诊,甚至比传统视频会诊稳定、高效。”这是卢教授第三次对这几名患者进行会诊。第一次他是自驾来姚指挥现场抢救,第二次是通过视频软件同我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连线会诊,第三次是通过“5G+AR”技术开展“云急救”。
“这样高科技的会诊竟出现在县级医院,太科幻了!以后我们需要省级专家提供医学指导,直接发起‘云会诊’就可以了。”汪医生感叹,专家不再需要奔波、可以远程“救治”患者,将大大提高救治工作效率。
这幕“高科技”画面的实现,正是依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牵头研发的“5G+AR”远程急救系统,这也是该系统首次与地方医疗信息系统融合创新的尝试。
“此次远程会诊,首次将‘云急救’与‘5G+AR’远程急救系统相融合,通过基于‘5G+AR’音视频交互体系,达到了省级医疗专家随时随地对基层医院进行实时指导的目的。以后这项技术还将逐步应用到现场抢救、院内救治、乡镇医疗卫生单位急危重病救治互联互通等方面。”市人民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李子龙说,以前该院秉持着“病人不动专家动”的理念,定期邀请上级专家上门会诊,减少患者搬运带来的二次损伤;现在有了“云急救”,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病人专家都不动”,让大部分急危重患者在县域医院享受省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相关链接:
何为“云急救”?
“云急救”是“智慧急救”的核心应用场景。所谓“智慧急救”,指的是“浙里急救”重大应用框架下的基层创新多场景应用,涵盖了“急诊急救大平台”这一专业平台以及公众自救互救体系建设和多跨协同场景应用(交警、公安、应急办等),以解决县域急救体系中送医、转运、治疗时间窗三大延迟和多跨协同、公众自救互救体系及社会公益救援队伍联动三大空白。
“云急救”以“一纵一横”为建设模式,能通过5G网络,向上对接“浙里急救”的云会诊、实时获得省级专家资源,向下联通各医共体成员单位的智慧急救单元、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并实时进行专业指导;同时跟多部门进行横向对接,让专业急救力量能在第一时间介入,助力构建我市公众自救互救体系,并与“浙里急救——人人救”开展对接。
“智慧急救”的内容除了“云急救”,还有“一键护航”、AED状态管理与精准导航、急救志愿者闭环管理等场景应用,目前已基本做到全程信息化,构建了“院前急救—基层医疗单位救治—院内抢救—EICU/ICU”急救链闭环,并在此基础上协同多部门联合救治,使县域急救真正达到同质化、规范化、信息化,从而完成余姚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编辑:夏丽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