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新闻网讯 5月16日,我市30名援沪核酸采样队员全面完成支援工作返回宁波,目前在酒店隔离健康管理中。这其中,就包括来自市中医医院医共体的6名医护人员。
沪上市民(中)为中医院援沪核酸采样队送“福”
援沪小队唯一男子汉,防疫公益始终同行
“援沪期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老先生。”市中医医院凤山分院副主任医师黄伟江作为本次医共体援护领队,一件事情让他记忆犹新。5月4日,在结束核酸采样工作后,居民沈先生送来印有“福”字的自制工艺品,以此感谢余姚援护团队的辛勤付出。
“这份礼物暂时寄存在当地居委会,队员们相约疫情消散,共同将它取回。”据黄伟江介绍,本次核酸采样小队由“70后”“80后”和“90后”组成。
作为小队唯一的男子汉,黄伟江肩负起了全队统筹协调、物资领取等任务,每次都将最繁重的采样任务留给自己,尽全力照顾好队友们。
市中医医院医共体援沪核酸采样小队
身为“余姚好人”的黄伟江,是红十字应急救护宣讲队队长和红十字极速救援队的发起人之一。他曾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红十字志愿者、浙江省五星级志愿者、宁波最美红十字救护员等荣誉和2016-2020年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优秀个人(贵州省卫健委)。
热衷于公益事业的黄伟江,也从未忘记医生的天职。4月22日,他带领5名队员迅速集结援沪,吃住在乌镇,往返车程4个多小时。每天早上6点出发,按部署开启早出晚归12小时工作制,晚上6点回到乌镇。为防止感染,队员们全副武装,两人一组,走街串巷开展核酸采样工作。在19天的采样里,这个小队共完成核酸采样31836人次。
最“萌”年龄差组合既是搭档也是“母女”
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的护士周环烨和医共体梨洲分院的蔡育苗医生被分在同一小组。周环烨出生于1998年,蔡育苗出生于1977年,分别是小队中最年轻和最年长的。两人相差21岁,这对最“萌”年龄差组合,合作完成一次次核酸采样任务,两人从素不相识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周环烨长期肠胃不好,一次吃坏肚子后,她为了确保采样任务顺利完成,一整天都在忍受腹痛折磨。虽然工作中包着尿不湿,但为了确保自己不拖累团队进度,她一口气服下带来的四种止泻药,只为不影响次日的核酸采样任务。
“蔡医生的女儿和我年龄相差不多,在核酸采样时,她总是特别照顾我。”周环烨告诉记者,虽然蔡育苗在队中最年长,却像年轻人一样有干劲。得知她的情况,蔡育苗主动承担起了主要采样任务,就如呵护“女儿”一般照顾着她。
说起援护经历,蔡育苗印象最深的就是充满智慧的特制“敞篷”三轮采样车。为了方便小区居民,避免交叉感染,采样三轮车应运而生。采样人员乘坐三轮车穿梭在小区楼层之间,方便居民下楼做核酸。
“还有从大巴车将采样队员们转运到指定小区的接驳车,其实是一辆皮卡车。”蔡育苗笑着说,除了有通风透气、避免感染的效果,拉着扶手站在上面,感觉还挺“拉风”。
医护夫妻轮流抗疫 兼顾“大家”和“小家”
“没问题,我老公正在居家隔离。”接到援沪通知时,市中医医院超声医学科医生谢红岩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她和丈夫都是医护人员,家里有95岁的奶奶和3周岁的儿子要照顾。于是,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轮流抗疫,一个支援“大家”,一个照顾“小家”。出发援沪时,丈夫刚从隔离点返回居家隔离。
“超声医学科虽然是临床辅助科室,但是所有同事都积极参与抗疫,高速道口、集中隔离点等都有他们的身影。”受到科室同事的鼓舞,谢红岩虽然即将参加全国统考的中级医师资格考试和宁波大学研究生毕业答辩,但她依然选择了加入援沪核酸采样队。别人行李箱里装的都是生活物品,而谢红岩的行李箱却装满了考试书籍和笔记本电脑。夜深人静,当队友们都熟睡时,谢红岩却还在紧张备考。
“红岩干活没得说!”谢红岩和队长黄伟江分在一组。黄伟江告诉记者,每次出任务时,红岩都会多备一副手套。在结束采样任务后,趁队长打电话联系车辆的间隙,她就主动将全队的医疗垃圾打包并放置到指定地点。
5月17日,返甬隔离健康管理的谢红岩,特地申请了线上答辩。下周二,她将迎来自己的研究生毕业答辩。
“遗憾”错过母亲生日深知责任在肩头
出生于1995年的李艳是河姆渡分院的一名护士,参加工作已有9年。援沪初期,突如其来的例假让李艳特别难受。特别是头两天,她咬牙忍着身体不适,坚持核酸采样。为了保证完成采样任务,她既要注意不能有“大动作”,还要保持采样频率“不掉队”。从早6点出发到晚6点回到驻地,一天只吃两餐,所有人采样期间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这些她都坚持了下来。
“祝妈妈生日快乐!”5月13日是李艳母亲60岁的生日。很早之前,李艳就开始筹划为母亲庆祝。可由于身负援沪核酸采样任务,无法回家的她只能通过手机送上祝福,并委托老公为母亲送上大红包。“红包我就不收了,你要保护好自己,妈妈等你早日归来。”收到祝福的母亲,不忘叮嘱女儿照顾好自己。
“虽然遗憾地错过了母亲的生日,但我深知责任在肩头。”李艳说,家人都很支持她的工作,结束隔离后她就如愿见到母亲和老公了。
为避免过敏不沾荤腥“吃素”护士长被当地居民感动
护士长陈霞今年40岁,今年是她在三七市分院工作的第十八个年头。刚刚援沪时,由于陈霞是过敏体质,可能是水土不服,身上开始长出不少红疹。在服用过敏药物后,为了避免再次过敏保持良好状态,陈霞选择只吃素菜,不再碰荤食。
虽然吃得少,但工作量却不轻松。五月初的一天,核酸采样小队的六个人被分配到了两个小区的六个点位,那是整个团队最累的一次。由于当天是单管单采,做完一个就要进行手部消毒,拧试管盖子变得很费劲。因为陈霞个子小,她只能全程站着采样,当完成采样任务后,她整个胳膊都已抬不起来。
“共同守‘沪’很有意义,我真的有被感动到。很多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在做完核酸采样后,会深深鞠躬并送上感谢。还有人拿来家中的水果,我们都婉拒了。”陈霞说,如今看新闻疫情好转,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值得。
“我们小队个个都是好样的!”黄伟江告诉记者,他与周环烨已经是第二次援沪,与蔡育苗曾有过抗击非典的经历,其他队友也曾前往集中隔离点、高速道头和核酸采样点等地,拥有丰富的抗疫一线经验。援沪的日子里,所有人团结一致,每日长途跋涉往返浙沪两地,克服暴雨、高温等不利因素,投入到采样工作。每个人都保质保量地完成核酸采样任务。
完成任务后,采样小队在外滩合影
如今,小队成员均在酒店隔离管理中,已恢复正常的一日三餐,不久后便能与家人团聚。
编辑:夏丽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