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复习时查漏补缺,没想到女娲补天!”期末考试即将来临,陪孩子复习成了家里的大事。这是“双减”后的首次期末考,亲爱的家长,你有考前焦虑吗?
近日,记者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参与人数近3000人。我们结合采访的案例,邀请业内心理专家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思考。
小学三至六年级家长的“焦虑值”较高
这份调查问卷面向孩子的家长,并通过宁波市多所中小学校参与调查。临近期末,您觉得是否有考前焦虑?面对这道“灵魂拷问”题,选择“是”的家长有51.68%,选择“否的家长有48.32%。
上图为“临近期末,你觉得是否有考前焦虑”的数据统计结果。
有考前焦虑的这些家长,他们的孩子都是读几年级的?数据显示,小学一二年级占比14.13%,小学三至六年级占比35.13%,初中七、八年级占比34.94%,初中九年级占比15.8%。
上图为“选择焦虑的家长,你的孩子现在读几年级”的数据统计结果。
北仑区教育局心理教研员张越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小学三至六年级家长的‘焦虑值’很高,这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而且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难度不高,成绩分化不是很明显,很多家长秉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认为孩子必须足够努力、足够勤奋,才能取得高分,这就更加容易引起家长的焦虑。”
从数据上看,家长的焦虑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初二,到初三后渐渐趋于平缓。
张越开玩笑地说:“有可能初三家长这么多年陪着孩子大考小考都经历过了,已经顺利度过了那段最焦虑的时光,也慢慢意识到孩子的好成绩不能只靠熬时间、刷题海,还会受到孩子本身天赋水平、知识基础,以及家长应考情绪、教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初一、初二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阶段,会逐步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在找准优势的同时接纳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智慧的家长,也在跟着孩子一起慢慢学会用平常心应对各种考试。”
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如果孩子进入初三阶段,家长仍然过度焦虑,甚至连孩子如何开展复习都得按父母制定的计划进行,那就需要反思,是时候把孩子未来的人生还给孩子了。
潜在的焦虑“转嫁”
自己后知后觉
其实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
在采访中,张越向记者分享了她遇到的一个案例。小歆在宁波某小学读三年级,平时比较乖巧。近日的一次随堂测试,小歆只考了80分,她在放学后跑到老师办公室,哭得泣不成声,不敢回家。原来,小歆此前因为疫情居家隔离了14天,没有到学校上学。对此,妈妈非常“焦虑”,她十分担心网课学习会影响到女儿的学习成绩,于是,早早地就跟小歆说,就算在家学习,你也要考出高分。小歆哭着对心理老师说:“以前只要成绩考得不理想,妈妈就会让我罚站,一定要我拿着试卷分析原因,把错题弄清楚了才能吃饭。以前我还能考个90分,这次只有80分,妈妈肯定会打我了……”
心理老师在与小歆妈妈交流时,小歆妈妈并不认为自己焦虑。但是小歆的妈妈通过语言、行为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进行施压,似乎是把自己潜在的焦虑“转嫁”到了女儿身上,反而让孩子心理承受不住了,这是非常值得家长们反思的。
在“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焦虑”这个多选题中,77.51%的家长选择“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或学习效率低”,53.35%的家长选择“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我的期望”,选择“其他孩子都在鸡娃,我也很焦虑”的只有6.69%。可见,“高期待”,是引发“高焦虑”的重要因素。
上图为“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焦虑”的数据统计结果。
张越老师说道:“可能在一部分高焦虑的家长眼里,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是不够积极,这背后其实是高期望值带来的高焦虑。如果这些家长不断否认和压抑自己的焦虑感,往往会直接把焦虑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上,就像小歆妈妈一样,用隐藏性地教育方式迫使孩子疯狂学习,对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
小心翼翼和孩子交流
近六成家长承认焦虑影响了亲子关系
调查中,近六成家长承认焦虑影响了亲子关系,还有23.61%的家长表示“影响了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案例,余姚市兰江中学专职心理老师郑伟威就曾接触过。
上图为“焦虑影响了你的哪些方面”的数据统计结果。
“老师啊,晚上检查孩子作业,发现错题比之前多了!”
“老师,这次孩子数学单元考试分数低了很多啊,上次能拿90多分,这次刚刚上80分,该怎么办呀……”
最近,八年级的小星(化名)妈妈给班主任打了三次电话,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这位家长在电话里抱怨:“儿子在家学习不用心,总是要玩一会儿学一会儿,说他两句还不高兴,跟家长闹情绪。”
几天前,她发现孩子没做完自己额外布置的拓展作业,跑去客厅看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视,一气之下直接把电视插头拔了,母子大吵了一架。那之后,儿子拒绝沟通,饭桌上提“学习”“看书”等话题,都用沉默反抗。
小星妈妈担心孩子为了赌气不好好备考,操心到上班心情也受到影响。但其实,据班主任了解,小星算是温和、自律、好学的孩子,七年级到八年级学习表现稳定成绩在班上靠前。哪怕最近单元考试考差了,也是因为试卷难度提升。班主任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波动,不用太担心!”
这位母亲也发现,这种事无巨细的教育方式,在孩子上小学时,还是有一定效果,但到了初中,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招不管用了。小星对于母亲的“过度关注”非常不耐烦,每到考试前,母子之间只能小心翼翼交流,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吵架、冷战。时间久了,家长只能找老师诉苦、寻求帮助。
“每个孩子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比如有的孩子自主能力不强,学习最好有父母管教和监督;而有的孩子独立性强,不喜欢被督促。家长的强行干涉,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郑伟威说,有段时间小星在学校里情绪低落,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学校“心灵花园”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及时介入,引导家长、与学生谈心。
专家建议
摆正自己的位置
宁波市教科所副所长、宁波市心理名师杨娜强调了家长科学应对考前焦虑的重要性。“尽管我们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老师’和‘家长’的角色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杨娜建议,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理解和信任孩子,逐步让孩子自主安排。
其次,觉察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常心。一些家长在关系到自己孩子的事情上,总是会被心里无形的枷锁所捆绑,如孩子要考试了,饭菜做得丰盛一点,路过房间小声一点,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但恰恰是这样的“优待”,让孩子潜意识感觉到这件事很重大,压力感随之而来。
杨娜建议,家长要学会合理调整期望值,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保持适度焦虑,积极为孩子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通过询问和倾听,及时了解并满足孩子备考过程中的需要,鼓励并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家长尽可能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需要把鼓励和最后结果关联在一起,鼓励代表着对孩子尽力的认可,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试试“五步法”
余姚市心理援助协会会长、中意宁波生态园实验学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励娜还给家长支了一招,临近期末,不善于沟通的家长,多用爱的眼神和亲切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关心。
平时家长和孩子沟通可以按照以下五步: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表达自己的感受;
5.提出具体的要求。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可能只需要前三步,孩子的情绪就可以缓解。
另外,家长可以在考试前,和孩子谈谈自己对考试的看法:考试只是对你前一阶段学习状况的一次总结和回顾,只要坦然面对,考出正常的水平就可以。同时,最重要的是不忘记考试之后的分析、总结、思考和改变,这样一来,不管是优秀,还是不令人满意,都会是一次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成长机会。
编辑:唐赛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