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书》方向明著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故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创作常用的母题,文学史上留名的人物鲜有不写故乡的。可就是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常写常新,《故乡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故乡书》,顾名思义,是一本写故乡的书。作者所谓的“故乡”,往大了说是慈溪,往小了说大概是指鸣鹤场那一片。但细读书中文字,我发现这本书又不全是写故乡的。本书分为三辑,共24篇文章,第一辑写故乡人、故乡事,第二辑写造访故乡的人,第三辑是游记——写作者在他乡的见闻。
第一辑的文字主题鲜明,人、情、事、物都紧扣“故乡”这个主题。第二辑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写那些从故乡走出去的人又回来了,如冯骥才;一部分写一些文学名家到慈溪并与之产生的交集,如莫言、阿来、严歌苓、苏童;还有一部分是写当地的习俗和名人。
与前两辑相比,第三辑有些“跑题”,收录的9篇文章皆是游记,发生地不在慈溪,但与故乡并非全无关联。故乡是自己的家乡,而他乡是他人的故乡,言及乡情,哪怕两个人初次见面,多半也能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他乡的时候,内心更容易产生思乡之情。一个人日日面对故乡,哪怕它花团锦簇、山清水秀,依旧觉得它没有风景。有一天离开了,他才意识到故乡的与众不同。从这一点来讲,三辑文字无一例外,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抒情也好,叙事也好,书中文字的切入口大多不大。听一段《翁村纪事》,看一眼《老家屋后那条路》,写一则《陪床日记》……剔除地理位置的差异,很多类似的事情我们都曾经历过,很多相仿的事物我们都曾看过或听过。池塘边的柳树、树上的蝉鸣、屋后的小溪、小溪里的鱼儿摆脱时空的限制,从脑海里蹦了出来……《故乡书》就好像电影里的月光宝盒,带我们回到从前,看到故乡最初的模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想:如果故乡是一首诗,乡情是诗歌表达的主题,故乡人和故乡事无疑是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意象传达意境!这本书以《走不出母亲的目光》开篇,《访日漫记》收尾,给人一种感觉——他在不停地行走,从此处到彼处,从少年到中年。合上书本,我却发现作者始终在故乡柔情的注视里,而故乡一直在作者深情的凝望中。我们可能会走很远的路,去很多地方,但故乡始终是我们心里最放不下的地方。无论它贫穷还是富饶,在我们心中,它都是不可替代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第一遍读来令人发笑,但多读几遍,它会让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忍不住嚎啕大哭。大路千条,却常常不及那条回家的路。
但觉乡音袅袅,无言即是千言;乡愁绵绵,一缕深似万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