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
春节期间,我读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和《你是这世界的慈悲:丰子恺说刹那与永恒》。丰先生的散文与漫画一样历久弥新,意境深远。我反复咀嚼,意犹未尽,还专程赴桐乡市石门镇,探访了先生的故居——缘缘堂。
丰先生有一篇散文深得我心,在该文中,他说:“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来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倘能因艺术的修养,而得到了梦见这美丽世界的眼睛,我们所见的世界就处处美丽,我们的生活就处处滋润了。”
学贯中西的丰先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野外理发处》一文中可见一斑。他在船榻上休息,恰好从船窗望见一副剃头担的全部。他将船窗当成画框,远远观察剃头司务的理发技艺和过程。他的文字简单明快,却表达了非同一般的生活哲理:“在理发时,无论贵贱,都会失去自由,任由人摆布;在生活中,低贱的人物也会有机会摆布别人,高贵的人也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时候。”
因为会艺术地生活,丰先生能化败兴之事为开心之事。如《山中避雨》所述,他和同伴游西湖时遇大雨,别人感到扫兴,他却觉得这比晴天游湖更有趣味,甚至体会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妙处。在小茶店躲雨时,他向人借了胡琴,从容地拉起小曲,同伴和着曲子歌唱,引得大家也齐唱起来,硬是把冷雨之境变成了温暖热闹的场面。
因为会艺术地生活,丰先生甚至能将“节外生枝”的事件转为“风光无限”的趣闻。他与友人游莫干山时,汽车中途抛锚。他通过入微观察、细腻描绘,将这个“走投无路”的故事写成了《半篇莫干山游记》,让读者如看电影一般,看到了全车人从产生怨气到漫长等待再到艰难修理的全过程,真是妙趣横生。
那么,如何才能艺术地生活?丰先生教人学做孩子,培养“童心”。“所谓‘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他认为,要培养孩子纯洁无瑕、天真烂漫的真心,使其成人之后“不为物诱”,能主动地观察世间,矫正世间,不被动地盲从这世间已成的习惯,而被世间结成的网所羁绊。正如他在《我与〈新儿童〉》中所说:“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写此话时,他已年过半百。其次,要有一颗“同情心”。丰先生认为,人类本来就是富有同情心的,只因长大后受了“世智”的压迫,把同情心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即使外部饱受压迫,内部仍藏着可贵的心。
丰先生遭遇过家道中落,过了十几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而世事浮沉中,他始终艺术地生活着,笔耕不辍七十载,在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翻译等方面硕果累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散文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给人历历在目之感,很多被列为中学生经典现代文阅读的名篇。
(来源:余姚新闻网 编辑:珠珠)
![]() |